兒童戶外探索-為什麼要帶孩子到戶外?
小時候,後山和村裡的小溪,一直是我們課後撒野的天堂。夏日的蟬鳴與沁涼的溪水,錯綜複雜的森林小徑和夜晚不時傳來的神秘低迴,總有無比的魔力吸引著我們前往探險,大部分都是成群結隊一起闖蕩,但是當其他人遠行或被禁足的時候,偶爾,也會鼓起勇氣獨自前往…
打著赤腳,踩在鋪滿樹葉的泥土小路上,風輕拂著樹梢搖曳,陽光穿透其間,光影幻變萬千,蟲鳴鳥叫流水潺潺,成熟的番石榴的香氣竄進我的鼻息之間,就如同一張色彩豐富而盈滿的畫布,我所有的感官都同時警覺也完全沈醉,在一路的漫步之中。
捕捉樹上的蟬,手抓躲在石頭下的溪蝦,挖田裡的泥鰍和沙地裡蔓延躲藏的地瓜,是我們大部分的玩樂,偶爾和路過或是在石頭上曬太陽的蛇周旋,摘野生的木瓜和芭樂,大家都認識褐色的、綠色的、黑色的不同顏色的蟬,知道抓蝦的潛行規則與出手的速度,知道什麼季節有什麼水果,遇到哪種蛇要趕快跑,怎麼控土窯,生火、爬樹、游泳、潛水更是必備的技能。大自然,是我們除了學校之外,另一間大教室。
這些玩耍的歲月裡,我們除了對生活的環境有深刻的認識之外,我們和同伴之間也培養起堅實的情感和密切的互動關係。雖然我們總是比較今天誰的收獲多,誰做的彈弓比較漂亮,總是想盡辦法要成為跳水姿勢最帥氣的那個人,但是也會七嘴八舌一起蓋樹屋,然後有人撿樹枝有人築土窯,一起烤番薯,把肩膀借同伴踩上去採龍眼,回家時也從不會忘記相互掩護;因為這些共同的經歷,讓我們自然而然地學習到與夥伴合作的方式,學習到克服困難與解決問題的方法。童年這些快樂美好的回憶,一直深深影響著我們,長大之後樂觀面對人生的各種挑戰。
而今天,我們的各種生活條件比過去都要來得更好,但是,我們的孩子不快樂!
多年來,新聞報導不時傳出學生因為各種因素,可能是課業的壓力,可能是管教的問題,可能是人際關係的受挫,也或許是情感的波折,選擇自我傷害,或是傷害他人,更有人選擇結束自己的生命!孩子的情緒沒有出口。為什麼任何一件在大人眼中微不足道的小事,我們的孩子卻無法去面對解決?而有一些孩子以為只是尋常的事件,在父母老師的眼裡,卻變成萬惡不赦的罪行?
當前我們的社會價值迷亂,孩子缺少學習的典範!
在台灣升學教育為主的大環境裡,孩子從學齡前、國小、國中、高中到大學與研究所,這段將近20年的時間,是人生中最美好最燦爛充滿無限可能的青春歲月,遺憾的是大部份的孩子幾乎全都花在讀書與考試中度過,競爭成為孩子生活中的主軸,有時候我們會發現,孩子即使在玩耍的過程當中,也抱持著和別人競爭比較的心態;而補習佔據了孩子大部分的課後時間,不僅親子的互動時間不足,我們的孩子經常連喘息的機會都沒有。而對那些家庭功能不全或是學習低成就的孩子來說,更是面臨著殘酷的現實,他們也許曾經對生命的意義感到迷惘,也許曾經懷抱著不同的夢想,但是在現有的教育體制下,這些孩子成長的空間被壓縮地更為狹小。
一顆種子的發芽,得仰賴水、陽光與養分的浸潤,才得以成長茁壯!
每個人的成長經驗,都是一連串的探索過程,在許多的錯誤中我們不斷地嘗試,我們學會了如何走路、我們學會怎麼開口叫爸爸、我們學會如何表達喜怒哀樂,孩子們願意嘗試而不怕犯錯,孩子願意將全身弄的髒兮兮的,只為了追逐草地上的蝴蝶,在孩子眼中,蝴蝶、小花與草地上的奔跑也許就代表了全世界;但是在我們大人的眼裡,可能只有衣服和褲子上的泥巴,卻看不見孩子臉上那滿足的笑容。
我們經常不允許孩子犯錯,也往往無心地限制了我們的孩子,剝奪了孩子對世界的好奇心與探索未知的渴望,慢慢地,孩子在面對事情的時候,會習慣或依賴有人能給他一個「標準」答案。孩子變得盲從電視上的明星藝人來建立自己穿著打扮的標準,跟隨旅行社安排好的標準行程才有辦法出國旅行,一定要老師給予標準答案才知道怎麼應付讀書考試,孩子們不斷地被複製成一個又一個相似的個體,一旦失去了獨立思考能力與面對問題的企圖心,我們又要如何期待孩子有一天能用自己的翅膀在天空遨翔?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