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爬樹這件事...

關於爬樹這件事...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看一棵樹有了不一樣的想法。 其實一切都從學習爬樹開始!大部份人的童年時期可能都擁有一個共同的回憶:偷拔隔壁阿伯的芒果、偷摘路邊野生的龍眼,甚至身手矯捷的妳玩捉迷藏躲到樹上讓同伴根本找不到;過程中,最常遇到的經驗就是「上得去,下不來」。這些,都無法抵擋我們爬上樹梢,在樹上發現不同生命型態的驚喜,孩提時,可以從高處往下看原本要抬頭仰望的大人和世界,那是多麼令人驚奇與嚮往! 記得有一次去爬一棵在林道中的老榕樹,估測祂的高度至少有20~25公尺高!大家安靜佇立在樹下許久,只見祂生長茁壯的支柱根環抱整棵大樹,就像無數根老爺爺的拐杖撐著,多到難以分辨主幹的位置了!(由於榕樹有氣生根的生長,氣生根生長年代久遠後能伸入於地中而形成支柱根,增加整棵植株的支撐力,也會增加樹冠的面積,久而久之便形成榕樹冠及支柱根的自然奇景。)我被祂佈下的天然迷宮弄得不知方位,仰頭一看,離地面最低的樹幹至少就有15公尺,繼續往上看,脖子已經伸展到最極限,就要往後倒似的!以往爬過類似高度的老樹也都是楠科、殼斗科,從不見榕樹的芳名,印象中的老榕樹都是盡力地向外開展,大方邀請聚落的人們到他的雙臂下乘涼,而眼前的祂像極了宮崎駿動畫「天空之城」的那棵大樹,緊緊的抓著這片土地,庇護著祂底下這生生不息的底層物種與生命。 因為不是帶學員的體驗或課程,我們靜靜的爬,緩緩向上,而祂,一動也不動,連樹梢的葉子也沒有因為我們的造訪而有任何的動靜,反倒是鳥兒顯得有些躁動,唧唧喳喳交頭接耳,像是在與樹上的居民們奔相走告:「人類來囉!」。向上到了第二層以後,樹上的世界與樣貌比在樹下的想像還立體,風吹過來的味道也比樹下乾淨清爽許多。綠色爬樹主繩與其他黑色的攀登繩索與森林幾乎融為一體,如果不特別注意安靜地待在樹上是很難被樹下的人們發現。 一方面是這棵樹第一次被造訪,在沒有太多訊息的狀況下不敢貿然行動,另一方面也享受於難得的寧靜與安定 取代急於爬上樹冠,我們在一層與一層的樹上空間做更長時間的停留與觀察,想仔細找出可能的風險。果不其然,要往右上到第三層時,開始聽見嗡嗡聲偶而在耳邊環繞,停下動作觀察卻沒有任何的發現,因此就繼續系統的架設與操作,當連繫繩架設妥當,移動身體到更往外的枝幹時,嗡嗡聲愈來愈明顯,開始出現一隻、兩隻、三隻,當我的頭望向枝幹的另一側,赫然發現一整群住在樹洞裡的虎頭蜂!二話不說,馬上通知所有夥伴撤退,幸好沒有引發虎頭蜂群攻擊的慘事。雖然無法繼續往上到達樹冠層是個遺憾,卻又像大樹在告訴我們期待下一次的來訪,要用更尊敬謙卑的態度來面對! 爬樹探索需要注意的安全事項: 與一般徒手爬樹的方式不太一樣,利用繩索爬樹,可以讓原先碰觸不到的高度變得有可能,並且安全許多。 不過,首先必須選擇一棵適合攀爬的樹,目標樹種必須是堅硬堅韌的,而且樹形完整,通常可以在颱風天過後仔細觀察,容易從支幹斷裂的樹種,例如黑板樹、普提樹就不適合攀爬,而榕樹與樟樹就非常適合。從樹根、樹幹到欲架設枝幹無腐爛或蛀蝕,樹上無蜂窩、毒蛇;另外,攀爬區的腹地盡量是平整、寬敞為佳。再者,爬樹的裝備器材部份,體驗者必須穿戴安全頭盔、爬樹專用安全吊帶(腰帶與腿帶部份都較一般攀岩用吊帶來的寬)與防滑手套,這些前置的準備與檢查過後,就可以安心放手享受在樹上的移動,並且有機會與樹上的其他「居民」……邂逅。 爬樹探索的樂趣與挑戰 很喜歡帶孩子爬樹(最小有三歲的孩子爬上一棵六公尺高的樟樹),上樹前,都會邀請孩子必須用自己的方式與樹爺爺或樹奶奶溝通,確認他或她同意給孩子上樹,而且可以保護她們的安全,過程當中,看見有的孩子只是抱著樹,閉上眼睛沒有說話,是用心在與大樹溝通;也有孩子用悄悄話的方式問大樹,然後再將耳朵貼緊樹,仔細聽大樹給予的回應。最有趣的是,當我們與孩子確認樹爺爺或樹奶奶給予她們的回答,孩子們各個信心滿滿:「有,他(她)說可以讓我爬!」,部份上樹前有些擔心的孩子,也在與樹對話的過程中,得到一些穩定與安心的力量。活動結束之後,孩子們都很願意再回到大樹下抱抱他(她)感謝他(她)。大人看來可能會覺得很荒謬,認為樹怎麼可能跟人對話?或許,愈小孩子的心靈在愈少的社會教化下,真的還能保有與大自然溝通的能力吧! 愈往上爬,會發現樹下人聲喧鬧的嘲雜聲也愈小愈不清楚,取而代之的是樹梢被微風吹拂,樹葉與樹葉互相擊掌的颯颯聲,甚至,只剩下自己的心跳聲。內心會從開始爬的時候的興奮緊張變成平靜。在帶領成人進行爬樹的課程或體驗活動時,往往可以看見。 所以,爬一棵樹之前,我會先環抱著她,然後閉上眼睛,漸漸的希望透過練習,用身體感受一棵樹的生命,原則上,適合攀爬的樹的年紀少則七八十歲,多則上百歲,愈老的樹,當妳抱著她時,真的能感受到一股非常穩定的力量。 我們常開玩笑說:「爬樹專治懼高症!」這樣藉由攀爬者運用自己的力量與緩慢上升的速度,許多怕高的人也能夠有時間用全身的感官去做高度的適應,發展出有別於習慣的二度空間移動模式,在上升與下降的過程當中找到與空間不一樣的關係! 爬樹探索基本技巧與關鍵動作說明 無論是爬樹專業知識與技能,甚至爬樹體驗與爬樹探索教育活動都有相當經驗的「散木」團隊,在這群熱愛爬樹的老師教授與推廣之下,開展出結合國外經驗與國內戶外環境可以相輔相成的爬樹活動,協助許多研究學者進行樹冠層研究或教育推廣。對於環境教育與戶外探索也不遺餘力。目前國內較常使用的爬樹系統為雙索的布雷克系統(Blake’sHitch),其中又分為雙布雷克系統與單布雷克系統。與普魯士(Prusik)上升系統或單布雷克系統比較起來,雖然犧牲了上升的速度與效率,但是安全性提高、自走式(毋須邊向上爬升邊推動繩結即可上升)、下降容易,卻都是雙布雷克系統所特有的。 如果單就體驗爬樹上升與下降的過程,其實是非常容易的!穿上所有的安全裝備之後,扣上連結吊帶與爬樹系統的安全勾環後,運用普魯士繩製作的繩梯踩著,一路像毛毛蟲一樣一步步向上爬升,就能安全的爬上樹了。下降時的方式與垂降類似,只要一手抓著布雷克結向下拉,另一手放在身體腰部側邊做確保與煞車的功能,慢慢的下降,就可以回到地球表面了。 一般來說,利用繩索爬樹需要一點點的力氣加上一點點的勇氣,再來就是協調性了。因此,不高不壯的孩子爬起來可能會比體型壯碩的大人要來得輕鬆許多!不過,習慣於行走在地面上的人類的我們,通常第一次利用繩索上樹都會強烈的感覺到不平衡,沿著繩索向上變得比想像中還不容易!很有可能是因為平常較少練習運用大臂與其他不常使用的身體肌群,經常會有費盡全身力量卻只能緩慢爬升,甚至停留在原地的情形發生。如果可以的話,多用一點腿部的力量,雙手只要輕握主繩,協助保持平衡即可,這樣絕對可以省下妳大半的力氣! 系統架設的同時,也透過拋繩與繩彈的拋擲越過固定點後,將爬樹主繩穿過護樹套管再藉由拋繩往上牽引至架設點,如此一來,護樹套管跨過枝幹的兩側,爬樹主繩與樹木之間多了一層隔離,同時保護樹木在攀爬的過程中不會受傷,也保護繩索避免磨損或斷裂。 最後,無論您選擇用什麼樣的方式接觸自然環境,我們都誠心地建議可以用Leave...
Read More
除了駐足之外,妳還可以進一步感受

除了駐足之外,妳還可以進一步感受

這岩壁,美麗到教人驚呼,正是因為她的繁複。 她有大理石岩的剛硬,可堪湍急溪水不斷侵蝕切割; 有傲立千潯的偉岸,容得山風海雨纏綿啃噬; 有沉穩定靜,涵納喧嘩竄動。 最後終於湧動出岩壁上曲折的紋路、絢麗的顏彩, 以及凹凸有致、剛柔相濟的岩緣, 在天光雲影的輝映之下,動人心魄,動人神魂。 這美麗,是把動融入不動的美麗,是用不動喚醒動的美麗; 這美麗,通過沉穩來暗示喧嘩, 透過靜定來凸顯流竄──在時間和歲月的長河之中, 這不動的岩壁在流動的河水襯映下, 實則流動出了整座太魯閣峽谷的生命。 我在太魯閣峽谷,砂卡礑溪中,看到天地自然的美。 動,美;不動,也美;動與不動,都美。 by...
Read More
探索海洋,與獨木舟的邂逅

探索海洋,與獨木舟的邂逅

縱使台灣四面環海,出生在台北的我,小時候與大海的連結,僅止於海水浴場熙來攘往的人群,繽紛的陽傘和曬傷的痛楚。 17歳那年,宜蘭外澳,我獨坐沙灘,望向滄茫大海,遠方彷若沈浮般的龜山島,靜伏在我眼前,我開始想像島上的種種⋯ 21歲,站在海軍運輸艦的甲板上,天空微微清亮,在島嶼羅列注視下,緩緩駛進馬公港,寧靜的街道、眉宇之間堅韌的神情,歷歷在目⋯ 隨著年紀的増長,顛簸成長的孤獨,對大海產生一種特別的想望,我總想那是一顆桎棝的心,想要出走的渴望;而海洋的寛廣無際與神秘,不正是一個出口? 28歲,電視螢幕上突然出現一艘白色修長的海洋獨木舟,在貝多芬第八號鋼琴奏鳴曲的流轉之間,輕巧地劃過湛藍的海面,內心一陣悸動被撩撥而起⋯自此,追尋自我未曾停歇!獨木舟䦕啟了我,另一個世界。 大海,擁有地球上最原始的力量,當我兒時在沙灘上逐浪的同時,就能感受到她的澎湃,小小的獨木舟,如何以雙槳的起落,航行在這一片汪洋?帶著疑惑不解的心情開始搜集有關獨木舟的種種資訊,越深入去了解獨木舟的歷史,不禁要讚嘆先人的智慧和勇氣。 獨木舟依據其使用,可大致分為kayak和canoe兩大類:canoe一般是單葉槳,敞開式的船艙,適合航行在湖泊或大河等較平緩的水域,在全世界各地的古老文明裡,非洲土著、美洲的印第安人、台灣日月潭的邵族等,都可以發現其類似的身影,北美的印第安人甚至拿來航行在湍急的激流裡;而kayak則是專為航行在海上而發展出來的獨木舟,特色是雙葉槳、可封閉式的船艙,則僅見於愛斯基摩人的歷史之中。 如同蘭嶼的族人稱自己為達悟人,阿美族人稱自己為邦查,愛斯基摩人則稱自己為因努特人”Inuit”,基本上,都是「人」的意思;愛斯基摩人從西伯利亞穿越白令海峽,抵達阿拉斯加,在靠近北極海的周邊地區,西部遠至西伯利亞,...
Read More

航行在無盡的汪洋

海洋 謎一般的廣闊無盡,深邃多樣而美麗。 自古以來,即吸引著多少冒險家們,前仆後繼,勇往直前去探索,去追尋內心深處對她的渴望與憧憬。 台灣,這座美麗的島嶼,被她環環圍繞,海岸景色優美,巨石嶙峋,拔天而起,從海上回望這片土地,你將發現完全不同面貌的台灣之美。 相信很多人都對海洋獨木舟修長優雅的身軀印象深刻,碧海藍天,海風徐徐吹拂,單人或雙人獨木舟隨著海洋起伏的節奏,槳起槳落,只有置身其中,才能真正領略海的呼吸與大自然的奧妙! 但是,面對廣闊無盡,時而平靜溫柔,時而波濤洶湧,詭譎多變的汪洋大海,如何能夠真正享受獨木舟的樂趣呢? 首先,我們必須先知道要有哪些基本配備? 單人或雙人海洋型獨木舟防水蓋海圖 划槳、繫槳帶抽水幫浦備用槳 救生衣指北針,羅盤浮力袋 救援繩船舵衛星導航系統(GPS) 如果是一天以上的航程,建議使用衛星導航系統(GPS) 以上是划海洋獨木舟的基本配備,如果是計劃長程航行,例如島嶼橫渡,海峽橫渡,環島,越洋等等,則必須依計劃與實際需要,增加其必須配備的裝備與糧食,後勤支援等等。 有了基本配備之後,就可以划出海了嗎??? 當然不行,還必須具備操舟的能力,與海象觀察閱讀的能力與常識。 愛斯基摩翻滾是最基本的技巧,因為在汪洋大海中,一旦脫困,將無處靠岸,如果無法立即翻正船身,為了爬進船內,再將水吸出,在起伏不定的海上,將是一場惡夢;而良好的體能與純熟操舟技巧,更是關係著是否能夠悠閒的享受海洋獨木舟的關鍵,否則光是一開始划出浪區可能就把體力耗費大半,而為了應付突如奇來的大小浪濤,更會因為技巧的生疏而緊繃著大小神經,這樣,划起來,可不是一件輕鬆的事。 因此,最好先在湖泊等平靜水域練習各種操槳的技巧,然後在天氣穩定,海況良好的時間,到比較簡易的海灣(例如龍洞灣)練習,並且實際感受海洋的起伏節奏,最後在資深的教練帶領下,來一段航程體驗,循序漸進,才能夠將風險降到最低。 不過,在海上各種突發狀況都有可能發生,可能一個大浪來襲,在閃避不及的情況下,防水蓋會被大浪打開來,船身會開始進水;或者連續大浪,造成脫困,這時候,海上救生技術將是唯一可以自救,救人的方法。 獨木舟海上救援,可分為單艇,雙艇及多艇救援,各種救援方式都必須經過反覆地...
Read More

激流獨木舟冒險

清晨,天空剛剛泛白,街道上吹起微涼的風。 往目的地的方向前進中,獨木舟車隊顯得很耀眼,不只是因為車頂上五顏六色光彩鮮艷的獨木舟引人測目,我想更因為是這群人,因為他們比一般人更深入去體驗大自然,以更積極的態度與行動,將休閒完全融入生活中,具體實現;當然在旁人的眼光裡,他們可能只是一群瘋子,...
Read More

娘老了有感而發

翻閱十月份的"人本教育札記",同樣迫切的想一覽林翠華老師"東海岸教師手札"的精彩內容,每每閱讀翠華老師的文章,都對他可以坐擁如此好山好水及參與如此純真孩子們的童年時光欣羨非常。這對身在都市叢林從事教職的我,是一種渴望,更是一個目標。 當初應試時,面對一個特地從繁華花都下鄉來謀求職位的女孩,考官們回饋的只有動機的懷疑及純粹的欣賞,因此,目標成為夢想,那意味著必須花更多時間去實現。 所以我仍困在都市中,與這個我從小生存的環境奮戰。當然我有了自己的學生,夢想的實現便被塵封在責任與奉獻之下,畢竟他們也花了很多時間適應了我,離開對他們而言是折磨。有許多同事問起是什麼力量讓你對大自然如此迷戀,我不敢承受。因為"迷戀"有著太多的熱愛及不顧一切,正如馬斯洛所言的"自我實現者",而我,仍殘喘於水泥建築之間,為一份鐵飯碗折腰,只能說,太扼腕的是我已經活過二十三個春夏秋冬,才真正感受到自然給予人的震撼。 本期翠華老師介紹了幾篇學生們的日記,善感樸質,精彩引人,在此引用: *星期日今天天氣非常好,樹的影子貼在地面上,好像埋在土裡的根,因為葉子都掉光了。我還發現蝴蝶、蜜蜂、伯勞和...
Read More

LNT / 不留痕跡

人們以各種方式享受戶外生活和探索自然,像是徒步、獨木舟、騎馬、登山車、滑雪、雪靴,還有釘鞋,這只是一些而已。越來越多人熱愛極限運動,而且每天都有人將運動擴展到更偏遠的自然界。雖然個人經驗讓我們感到滿足,但是對於我們所參訪的地方和觀察的動物而言,可說是付出了很高的代價。 荒野自然繽紛美麗,同時也是易被損壞的,污水、侵佔的外來物種、腐蝕的土壤和被踐踏的植被,這些只是其中的一些衝擊而已,它們都和休閒活動有直接的關係。如果遊客懂得並能實踐LNT技巧,很多傷害是可以避免的。 「不留痕跡」(Leave...
Read More
Pages (4)1234 Next
技術提供:Blogger.

© 2025 Copyright 光合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