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海洋,與獨木舟的邂逅


縱使台灣四面環海,出生在台北的我,小時候與大海的連結,僅止於海水浴場熙來攘往的人群,繽紛的陽傘和曬傷的痛楚。

17歳那年,宜蘭外澳,我獨坐沙灘,望向滄茫大海,遠方彷若沈浮般的龜山島,靜伏在我眼前,我開始想像島上的種種⋯

21歲,站在海軍運輸艦的甲板上,天空微微清亮,在島嶼羅列注視下,緩緩駛進馬公港,寧靜的街道、眉宇之間堅韌的神情,歷歷在目⋯

隨著年紀的増長,顛簸成長的孤獨,對大海產生一種特別的想望,我總想那是一顆桎棝的心,想要出走的渴望;而海洋的寛廣無際與神秘,不正是一個出口?

28歲,電視螢幕上突然出現一艘白色修長的海洋獨木舟,在貝多芬第八號鋼琴奏鳴曲的流轉之間,輕巧地劃過湛藍的海面,內心一陣悸動被撩撥而起⋯自此,追尋自我未曾停歇!獨木舟䦕啟了我,另一個世界。

大海,擁有地球上最原始的力量,當我兒時在沙灘上逐浪的同時,就能感受到她的澎湃,小小的獨木舟,如何以雙槳的起落,航行在這一片汪洋?帶著疑惑不解的心情開始搜集有關獨木舟的種種資訊,越深入去了解獨木舟的歷史,不禁要讚嘆先人的智慧和勇氣。

獨木舟依據其使用,可大致分為kayak和canoe兩大類:canoe一般是單葉槳,敞開式的船艙,適合航行在湖泊或大河等較平緩的水域,在全世界各地的古老文明裡,非洲土著、美洲的印第安人、台灣日月潭的邵族等,都可以發現其類似的身影,北美的印第安人甚至拿來航行在湍急的激流裡;而kayak則是專為航行在海上而發展出來的獨木舟,特色是雙葉槳、可封閉式的船艙,則僅見於愛斯基摩人的歷史之中。

如同蘭嶼的族人稱自己為達悟人,阿美族人稱自己為邦查,愛斯基摩人則稱自己為因努特人”Inuit”,基本上,都是「人」的意思;愛斯基摩人從西伯利亞穿越白令海峽,抵達阿拉斯加,在靠近北極海的周邊地區,西部遠至西伯利亞, 介於Chukchi 及Koryak 的中間, 東部最遠可至Greenland 及 Labrador 均是其部族的居住地區,主要靠狩獵和漁獵為生。獨木舟除了運輸的功能之外,更是其生存非常重要的工具。

傳統kayak  "qajac"的結構主要是以木頭製成的骨架,再包覆海豹等獸皮製造而成。這樣一艘獵人的小艇,輕巧、靈活別具特色,但如何能夠在天寒地凍佈滿浮冰的海面上,以手操槳、以魚叉或魚矛捕獵比獨木舟體型更龐大的海豹、海獅甚至是鯨魚呢?受傷的獵物通常攻擊性都非常強,獨木舟翻覆的可能性非常高,翻船之後,又如何能夠在水溫只有攝氏零度以下的北極海上生存下來呢?海面上散佈的浮冰、突然揚起的強陣風、船艇翻覆的風險,再再都考驗著愛斯基摩人的智慧!kayak以骨架支撐,包覆獸皮,可以靈巧地穿越浮冰,更可以輕易地扛起,在海面與陸地上轉換追捕獵物;多角度的槳葉,可以增進航行的效率;可包覆式的船艙,在翻船之後,可以立即復位;僅僅從一艘獨木舟的設計構造與巧思,即可證明:再艱困的生存環境,再惡劣的氣候條件,人類都能憑藉智慧和毅力存活、發展,延續⋯

今日,隨著科技的進步,愛斯基摩人已不再使用傳統kayak進行捕獵,而改用動力船艇,人力操作的獨木舟已從獵人賴以為生的小艇,成為人人可以嚐試的休閒工具。現代kayak依據使用的環境不同,而有不同的改變,有修長優雅的海洋獨木舟,也有穩定性高、乘坐舒適的平台式湖泊獨木舟,更有專門在湍急的溪谷裡,奔騰駕馭的激流獨木舟等不同樣式,其組成有聚乙烯 (Polyethylene) 、玻璃纖維、甚至碳纖維等各種材質,還有充氣式獨木舟、以及仿傳統kayak的組合式獨木舟等等。

隨著越來越深入認識了獨木舟,出海航行的渴望愈發地強烈,但是划海洋獨木舟需要有那些裝備呢?才能在充分享受航行的樂趣之後,平安返航呢?首先是一艘適合在海上航行的獨木舟,依照航行的距離或天數,而有不同的選擇,一般來說,長度大約介於3.5公尺到6公尺之間;kayak專用的雙葉槳,依個人使用習慣,選擇不同角度的槳葉,長度大約210cm到240cm之間,合適的船䊢,能夠降低風阻和提升划槳效率;防水裙,可以蓋住艙口,防止海水灌進船艙裡;獨木舟專用的救生衣,較一般救生衣短,這樣坐進船艙裡,才不會影響划槳,同時透過腰帶、側腹帶和肩帶能夠和身體緊密結合,無論在海上或浪區裡,救生衣都不會有脫落的危險。除了以上四種裝備之外,出海航行,還需要哪些基本裝備呢?個人防曬及防風裝備,例如:遮陽帽、太陽眼鏡、防曬乳、飲用水等。安全裝備:備用槳、浮力袋、爆音哨、抽水幫浦、拖船繩、急救包、GPS等。如果要過夜,則需要露營裝備和食物等等。



船身裝備人身裝備安全裝備露營裝備
獨木舟遮陽帽急救包帳棚
船槳太陽眼鏡救生包睡袋
防水裙防曬乳備用槳睡墊
抽水幫浦救生衣拖船繩炊具
爆音哨防曬衣物浮力袋換洗衣物
海圖袋划船風雨衣反光鏡盥洗用具
海圖袋禦寒衣物 閃燈Flash頭燈(防水)
維修工具組濕式防寒衣(視季節)GPS(導航用)垃圾袋
涼鞋或防滑鞋海圖(導航用)火柴或打火機
瑞士刀VHF無線電食物及飲用水
飲用水
飲用水

第一次坐上獨木舟,我立即發覺,要像電視上那般優雅、從容地在碧海藍天裡划槳航行,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首先要先克服翻船的恐懼,船在陸地上時是沒有生命的,一旦下了水,它就立即活了過來,彷彿靈魂甦醒一般,擁有了生命。要能夠隨心所欲地操控一艘獨木舟,就如同駕馭一匹野馬一般,需要一段馴服的過程,彼此適應、專注平衡和各種槳法的練習;而當你終於達到人船一體的境界、操控自如,出了海,更要面對那一片汪洋的浩瀚和氣候的𣊬息萬變,海流、潮汐、風、浪以及未知的海洋生物等等;但這一切的難題,並非現在才存在,潮來潮往千萬年來未曾停歇,和愛斯基摩人或任何橫渡大洋的人類袓先相較起來,我們的考驗根本微不足道,想像一下:沒有救生衣、沒有GPS、沒有碳纖維槳、沒有抽水幫浦和浮力袋的人類袓先們,是如何能夠在汪洋大海上,以這般輕舟小艇,遠渡重洋探索未知的遠方?除了天上的日月星辰,憑藉的無非是族人的期望和冒險犯難的精神,智慧和勇氣,是人類文明能夠長足發展的兩大重要元素之一。

划獨木舟是認識自然界最棒的方式,槳的節奏,瞥見一隻瓶鼻海豚或一隻翱翔的老鷹,溫柔拍打在船艙上的小雨,慢慢經過峭壁,海灘和巨石將我們每天生活中的煩惱拋到九霄雲外。划出第一步之後,海洋獨木舟將我們推向一個新世界,動機和觀點變得不同。我們和海水是如此緊密,幾乎是結合在一起了,我們將自己託付給大海的靈魂,為它著迷,擁抱它,甚至為它變化多端的心情神魂顛倒,大海和獨木舟合而為一,解放我們的思想與情感,在我們身邊形成了一股魔力。

我們所居住的台灣,北依東海,西臨台灣海峽,南部以巴士海峽與呂宋島遙遙相望,東部面向廣褒無垠的太平洋,海岸線全長約1200公里;北方有彭佳、花瓶和棉花三嶼,蘭陽平原外,踞有龜山島,東南方黑潮流經綠島、蘭嶼,還有澎湖,百島羅列,水文豐富,台灣,真是發展海洋獨木舟的天堂。多年來,獨木舟的身影,處處可見;從東北角沿岸航行欣賞嶙峋怪石,沿東澳的海蝕洞到清水斷崖,甚至各離島之間,都有划船者勇於挑戰的航跡。
這些年來,每年帶領着青少年在花東海岸、蘭嶼、綠島以及澎湖各離島之間, 以無動力的海洋獨木舟,以自己雙手的力量,與大自然互動;航向大海,向大海學習寬廣的視野,開放的胸襟和冒險犯難的精神。但是,同時也見證海洋的美麗與哀愁。

大量的觀光人潮、過度的捕撈與不當的開發行為,已經為我們的海洋生態造成重大的影響。從綠島、墾丁珊瑚的覆蓋率節節下降,中華白海豚棲地遭受到嚴重的威脅,到台灣海岸線隨處可見的垃圾,都明明白白地告訴我們,海洋生態已經無法負荷人類行為的破壞。當我們划着獨木舟,隨著大海呼吸的節奏起伏,探訪各地,從水手的角度重新認識我們居住的土地,有驚嘆也有惋惜;雖然無動力的海洋獨木舟航行,幾乎不會對海洋環境造成負擔,但是對於野生動物和海岸線的衝擊是很重大的。我們以休閒遊憩的心情航行,卻讓地球其它生物為生存而掙扎,最終,我們必須付出慘痛的代價!

教育自己,如何能夠在我們探索自然的過程中,採取對地球環境更友善的方式 。從航行技能的培養、對海洋生態環境的認識,到行程的規劃以及負責任的態度,都能夠協助我們在從事海洋獨木舟活動的同時, 有效降低對自然環境所造成的衝擊;例如:當我們受傷和需要被救援時,救援行動中所使用的小船、飛機、直昇機或大批人力可能會對那塊土地造成重大衝擊。學著培養自己自我警覺、謹慎和良好的判斷力,對自己的安全負責。計劃一個與團隊能力相當且符合期望的行程,就能使風險減到最低。

曾經在黑潮沈穩而溫暖的流動裡,與鯨豚擦身而過;在土地公嶼的見證下,和綠蠵龜相遇;綠島樓門岩、澎湖鐵鉆嶼、蘭嶼雙獅岩、清水斷崖…因為豐富的海岸地形和海洋生物,豐富了我們的獨木舟之旅。但是忽略的垃圾會成為廢棄物,廢棄物不僅醜陋,而且還可能會致命。塑膠袋會害死水鳥、海龜和海洋哺乳動物,從蒼鷺到狗,無不受到釣魚線、引誘物和網子的陷害,在離開之後,“不留痕跡”。「帶什麼東西來,就帶什麼東西走。」任何使用者在離開活動區域之前,都有責任將其使用的區域恢復原狀。檢查您的營地和休息區是否有垃圾或溢出來的食物,把所有垃圾和廚餘帶走,包括沒吃完的食物。

戶外休閒活動以多種形式呈現,一些人到野外是去享受安靜和孤獨,還有一些人是為了連誼而來。當我們徜徉在海上的時候,不可避免地也會遇上其他人,岸上釣魚的人,以動力艇休閒的人,衝浪者或是沙灘上曬太陽的人們,我們共同被大海吸引而來,以各自的喜好方式體驗自然,我們應該尊重其他使用者的經驗和權益,雖然我們的動機和冒險精神因人而異,但不變的是,海上永遠是一個需要人們以開闊和慷慨的心胸來面對的空間。更重要的是,尊重當地居民的生活習慣與文化信仰,很多我們旅行的地方,當地居民是靠那裡的資源維生的,避開採集或捕魚的季節,例如:每年冬季澎湖姑婆嶼是紫菜採集的季節;三月到七月是蘭嶼達悟人重要的飛魚捕撈季節與慶典。尊重、同理、友善的態度,將為我們的旅程贏得愉悅的體驗和別人的尊敬。

「在乏味的物質文化之外,以情感的層面來說,北極獨木舟是很吸引人的。它連結了一個浪漫意象─穿著毛皮大衣的愛斯基摩人靜靜地划行,他們正在狩獵食物,或像水獺般在浪潮中玩耍。獨木舟說明了人類的一種藝術與巧妙,它是人們為了適應無情氣候而塑造出的優越交通工具。但或許我們與獨木舟的關係建立在更深刻的層次上,它是使人類與海洋節奏一致的媒介,以它作為交通工具,象徵『自由』這個非凡卓越的意象。」

……David W. Zimmerly /Qajaq, Kayaks of Siberia and Alaska

在地球生態快速崩解的此刻,環境倫理更顯得重要而迫切,也許,下次我們將在追尋自我的旅程中相遇,期待在槳起槳落的節奏裡,依然有美麗的珊瑚綻放和遠方…來自鯨豚的美妙歌聲。
光合作用戶外探索學校 Michael
Read More

航行在無盡的汪洋

海洋 謎一般的廣闊無盡,深邃多樣而美麗。

自古以來,即吸引著多少冒險家們,前仆後繼,勇往直前去探索,去追尋內心深處對她的渴望與憧憬。

台灣,這座美麗的島嶼,被她環環圍繞,海岸景色優美,巨石嶙峋,拔天而起,從海上回望這片土地,你將發現完全不同面貌的台灣之美。

相信很多人都對海洋獨木舟修長優雅的身軀印象深刻,碧海藍天,海風徐徐吹拂,單人或雙人獨木舟隨著海洋起伏的節奏,槳起槳落,只有置身其中,才能真正領略海的呼吸與大自然的奧妙!

但是,面對廣闊無盡,時而平靜溫柔,時而波濤洶湧,詭譎多變的汪洋大海,如何能夠真正享受獨木舟的樂趣呢?

首先,我們必須先知道要有哪些基本配備?

單人或雙人海洋型獨木舟防水蓋海圖
划槳、繫槳帶抽水幫浦備用槳
救生衣指北針,羅盤浮力袋
救援繩船舵衛星導航系統(GPS)
如果是一天以上的航程,建議使用衛星導航系統(GPS)

以上是划海洋獨木舟的基本配備,如果是計劃長程航行,例如島嶼橫渡,海峽橫渡,環島,越洋等等,則必須依計劃與實際需要,增加其必須配備的裝備與糧食,後勤支援等等。

有了基本配備之後,就可以划出海了嗎???

當然不行,還必須具備操舟的能力,與海象觀察閱讀的能力與常識。

愛斯基摩翻滾是最基本的技巧,因為在汪洋大海中,一旦脫困,將無處靠岸,如果無法立即翻正船身,為了爬進船內,再將水吸出,在起伏不定的海上,將是一場惡夢;而良好的體能與純熟操舟技巧,更是關係著是否能夠悠閒的享受海洋獨木舟的關鍵,否則光是一開始划出浪區可能就把體力耗費大半,而為了應付突如奇來的大小浪濤,更會因為技巧的生疏而緊繃著大小神經,這樣,划起來,可不是一件輕鬆的事。

因此,最好先在湖泊等平靜水域練習各種操槳的技巧,然後在天氣穩定,海況良好的時間,到比較簡易的海灣(例如龍洞灣)練習,並且實際感受海洋的起伏節奏,最後在資深的教練帶領下,來一段航程體驗,循序漸進,才能夠將風險降到最低。

不過,在海上各種突發狀況都有可能發生,可能一個大浪來襲,在閃避不及的情況下,防水蓋會被大浪打開來,船身會開始進水;或者連續大浪,造成脫困,這時候,海上救生技術將是唯一可以自救,救人的方法。

獨木舟海上救援,可分為單艇,雙艇及多艇救援,各種救援方式都必須經過反覆地 練習與實際操作到純熟,才可以在需要的時候,發揮效用;而一個航程的領隊,更是應該負起所有的責任,無論是海況海象的掌握,天氣的變化,成員的身體及心理狀況,危機處理的能力等等,都必須隨時掌控,做出判斷與決定。

任何一個行程的規劃,除了本身裝備與技術的準備之外,事先海洋氣候潮汐資訊的收集與判斷,更是重要。

台灣附近海域的潮汐現象大部分地區均屬半日潮性質,每日兩次漲潮時,太平洋潮波自台灣海峽南北兩端湧入海峽內,交匯於台中外海一帶,退潮時方向則相反。至於沿海各地潮流方向,一般認為滿潮後沿岸的潮流方向會開始轉為反向,乾潮後潮流方向再轉為反向,但是實際的流況則又與當地的地形及水深有關,各地有各種不同的變化。此外相對於每日短時間的潮流變化,穩定而長期影響台灣附近海域的海流則是黑潮,黑潮主軸沿台灣東岸終年向北流,其支流有時也會繞過台灣南端北上台灣西岸,黑潮流速流量,分佈的寬度及深度會有季節性變化。

由於地球,月球及太陽互動的關係,海邊有漲退潮的現像,漲潮時,水流向高潮點,退潮時水則流離高潮點,因此海邊的水流,漲、退潮時流方向會相反,水流遇到障礙物,例如突出海岸的峽角或堤防時,會住外流,峽角或堤防的另一側則是靜水區,當潮流轉向時靜水區會變成外流區,遇到滿月大潮時流速會更急,原來的外流區則變成靜水區,台灣北部幾個較大的峽角例如富貴角、三貂角或鼻頭角水急速往外流的現象更明顯。

而在富貴角的外海海流尤其強大,在大潮時漲潮退潮的中段,強大的海流會讓人頂流航行頂了兩個鐘頭還在原地。在海上操舟時,對海況的掌握,才是永遠學不完的課題喔。

台灣四周環海,各離島間距離都很近,以下列出北部幾個地點,大家將會發現,原來這麼多地方可以嘗試海洋獨木舟:

龍洞灣富貴角雙溪河口
蜜月灣基隆嶼蘭陽溪口
野柳,翡翠灣龜山島淡水河口
福隆和平島萬里
鼻頭角金山燭台嶼石門

而南部墾丁海域,花東海域更是比國外的海岸線更美更值得我們去開發,另外蘭嶼,綠島,澎湖等離島,更是獨木舟配上碧海藍天的絕佳地點。

其實台灣是真正適合發展獨木舟的國家,無論是激流或海洋獨木舟,尤其是海洋獨木舟,其得天獨厚的發展條件,更是週休二日後,值得大力推廣的休閒活動,唯必須有經驗豐富的教練與團體帶領,入門者才能玩的盡興又玩的安心。

by Michael
Read More

激流獨木舟冒險


清晨,天空剛剛泛白,街道上吹起微涼的風。

往目的地的方向前進中,獨木舟車隊顯得很耀眼,不只是因為車頂上五顏六色光彩鮮艷的獨木舟引人測目,我想更因為是這群人,因為他們比一般人更深入去體驗大自然,以更積極的態度與行動,將休閒完全融入生活中,具體實現;當然在旁人的眼光裡,他們可能只是一群瘋子, 有時候寒流來襲,還跑去冰冷的激流裡划船!!到達目的地,這裡有一條小徑直通河谷,大夥將船卸下,整理裝備、停好車,一切準備就緒。



10 點半,所有人下水熱身完畢,Trip Leader 分析今天的水況及等級,並且分配行進順序,仔細叮嚀所有人及所有細節,然後領隊前導出發。看得出他們真的是膽大而心細;僅管大部分人都是經驗豐富,卻也都小心翼翼,第一段激流就是一個考驗,兩旁的山壁陡峭,想扛船繞跑都無路可逃,只有硬著頭皮下,對初次下這段河域的人來說,是心理上一大考驗,這一段大約 60 公尺,水流猛然匯集,連續落差約 3 公尺,後段巨石橫阻,澎湃的水流被逼得向左流竄,左方又有一石塊,造成側浪來襲,如果沒有豐富的經驗或高超的技巧,就只能憑藉著誠心,祈求上帝的保佑;幾位教練及老手先下,並且在下面守候,當一個個順利通過,教練豎起大姆指,其他人則是熱烈歡迎,在止水區,剛剛通過自我極限的伙伴,雖然驚魂未定,還是興高彩烈地描述如何征服這驚險...在他們的內心深處,其實還有更多更多的情緒或能量正在慢慢地啟動中,克服自己的恐懼並且發掘出內在的能量比征服自然更有價值,雖然只是第一道激流,卻已經將生命中一道重要的鎖解開來了,教練在一旁默默地看著,為他們的表現而驕傲,為他們克服並且挑戰自我的勇氣而微笑著,然後心理想:"這群不知死活的傢伙,後面真正的激流挑戰才要開始呢!"

通過第一段激流之後 ,馬上又是連續 300 公尺左右的急湍,中間並且參雜著垂直落差與旋渦, 暗石潛藏其中, 冷不防就會翻船, 其間教練及其他老手拼命救人, 拉船, 撿槳 , 在狹窄高聳的青翠山谷間, 巨石橫陳, 豐沛的溪水奔騰在鬼斧神工的河床,水花四濺 , 洶湧翻攪, 奔流撞擊巨石, 轉向猛烈,嘶吼威攝著任何一株脆弱的靈魂, 將原本繃緊的神經狠狠地抽得更緊; 一艘艘鮮艷的獨木舟在完全被浪花氾濫成白色的激流裡穿梭,有的是姿態優美,輕巧順流而下,叫人讚嘆不已 , 有的則是船屁股朝上,隨波逐流,色彩依舊鮮艷,只是後面還跟著一艘人肉獨木舟,頭戴安全帽 , 身穿救生衣,手拿雙面槳,在張開的口還來不及吸到一口氣的瞬間,浪花已經又淹沒了上來 , 難怪岸上釣魚的人說 : "你看這些人, 根本就是不要命的瘋子"

在經過這一番驚濤駭浪的折騰之後,終於來到中間休息的地方, 那是一池深潭旁邊, 平緩的碎石灘,中間的巨石將水流趕往另外一側狹小的縫隙通過, 好似水流切穿巨石般的景象,我們必須先划過婉轉的的水流,在巨石間穿梭, 然後柳暗花明之後,平靜的深潭就等在眼前, 大夥一行人,拖著疲憊的身軀及緊繃的精神狀態, 渴望著片刻的休息 , 好似漂洋過海的船隻尋求避風港一般的迫不及待上了岸 , 時 間 下午1 點半 , 大家或坐或臥 , 安靜的享受站在大地上的安穩 , 拿出準備好的午餐 , 大伙又開始興高彩烈了起來, 邊吃午餐 , 一邊分享剛剛的驚險與刺激,有的人敘述著自己漂流的過程, 大家都說感同身受,因為大家都當過人肉獨木舟;有的人描寫如何被急流困住, 如何被岩石拌倒, 大家又七嘴八舌告戒一番;有的人模仿著其他人在白花花的浪濤中各式各樣的表情,各種怪異的姿態,大伙轟地笑鬧成一團 , 將之前的驚恐完全拋到九囂雲外。

大部分的午餐都是乾糧,白麵包,餅乾,礦泉水; 偶爾一兩個老外帶來自己一大早精心準備的猶太貝果考起士,或者是奶油火腿三明治,或者是保存在熱水瓶裡熱騰騰的香濃咖啡, 都叫大伙羨慕不已,口水直流; 這時候大家可以放心優閒地欣賞河谷的景象,鬱綠的森林綿延,清澈見底的溪水, 藍天白雲, 兩聲鳥叫, 三聲蟲鳴, 除了世外桃源,實在找不出更好的形容辭彙了 !

接下來的行程,大家因為有了前半段的經驗,每個人的技巧與心理素質都大為精進, 除了衝破洶湧的急流外, 延途大伙更開始挑戰起瀑布,旋渦來,只見一艘艘的獨木舟在混亂快速攪拌如洗衣機般的 HOLE 裡面殺進殺出,每個人輪番上場, 將船塞進漩渦中與水流抗衡,以最好的平衡感戰勝水流的力量,或將獨木舟衝入旋渦中, 讓水流的力量將船射出站立 , 像飛彈般騰空而出 , 或在一段垂直落差中, 讓船翻轉倒立,或將船像車輪般在 HOLE 裡面垂直或平面式的轉動,慢慢地,大家已經學會能夠駕馭水流的力量,並且得到最大的樂趣;所有人奮力表演,自己的拿手絕活,大家真的像一群孩子般地興高彩烈,為每一次完美的演出大聲歡呼,用力鼓掌;也會為了一些失誤而嘆息,這樣的感動,不斷地鼓舞著他們,雖然旅途總有終點,而山巒與流水卻一直在此守候著他們的到來,並且見證這一群大孩子內心中永遠存在的赤子之心。

在一路伴隨著笑聲, 驚喜與刺激中 , 來到終點 ,下午因為一場雨,攔水壩這裡的湖面上 , 輕泛著一層薄霧 , 獨木舟輕巧安靜的划過水面,大家都很有默契地欣賞這絕對的沉靜,沒有人聲,沒有吵雜,只剩下經過自然洗禮後,心靈的平和與謙遜,一艘艘的獨木舟就這樣消失在雲霧飄渺無盡處,帶著滿足與期待的心情 , 踏上歸途 在台灣 ,由於一年四季雨量豐沛,所以非常適合玩激流獨木舟,但是必須完全注意安全,必須要有最安全的裝備,並且有好的觀念與經驗的同伴或教練指導,多用心比較,深入了解各種資訊與背景,才能玩的盡興又玩的安全也許下次,我們將在激流中相遇,共同分享獨木舟所帶來的樂趣。
by Michael
Read More

娘老了有感而發


翻閱十月份的"人本教育札記",同樣迫切的想一覽林翠華老師"東海岸教師手札"的精彩內容,每每閱讀翠華老師的文章,都對他可以坐擁如此好山好水及參與如此純真孩子們的童年時光欣羨非常。這對身在都市叢林從事教職的我,是一種渴望,更是一個目標。 當初應試時,面對一個特地從繁華花都下鄉來謀求職位的女孩,考官們回饋的只有動機的懷疑及純粹的欣賞,因此,目標成為夢想,那意味著必須花更多時間去實現。

所以我仍困在都市中,與這個我從小生存的環境奮戰。當然我有了自己的學生,夢想的實現便被塵封在責任與奉獻之下,畢竟他們也花了很多時間適應了我,離開對他們而言是折磨。
有許多同事問起是什麼力量讓你對大自然如此迷戀,我不敢承受。因為"迷戀"有著太多的熱愛及不顧一切,正如馬斯洛所言的"自我實現者",而我,仍殘喘於水泥建築之間,為一份鐵飯碗折腰,只能說,太扼腕的是我已經活過二十三個春夏秋冬,才真正感受到自然給予人的震撼。

本期翠華老師介紹了幾篇學生們的日記,善感樸質,精彩引人,在此引用:

*星期日
今天天氣非常好,樹的影子貼在地面上,
好像埋在土裡的根,因為葉子都掉光了。
我還發現蝴蝶、蜜蜂、伯勞和 麻卻在院子裡飛來飛去的欣賞花, 伯勞鳥到桑樹上吃桑椹,一顆沒吃完又換一顆 看起來好像食物專家再評估好壞,
就是沒發現我拿著週記看著牠。

*蛹
今天姊姊在草叢中找到一個銀色的蛹,好可愛,牠一定是一隻美麗的蝴蝶。星期六銀色的蛹跑出一隻蝴蝶,但牠的翅膀打不開,星期日就死了,不知道是什麼原因。牠身上有黑色、藍色和白色的花紋,如果牠能打開翅膀在秋天的天空飛的話,不知該有多好!我懷疑是我害了牠?因為牠一直沒有把翅膀打開,我等了很久,便幫牠把翅膀撐開,也許是因為這樣才害了牠,牠要靠自己的力量才能活下來吧!

*偷地瓜
星期六的下午沒事,和村裡的國中生到海邊玩,想到海邊的地瓜田就去偷拿幾個。我們這些小孩通常身上會帶一些謀生物品,像是小刀或打火機。地瓜烤好時,主人的兒子也來海邊玩,看到我們吃地瓜,就說:"人贓俱獲",下面又接一句:"給我一個"。起先大家都很害怕,後來聽到他說的最後一句話,也就放心了。

*馬利發娃(阿美族童謠)
我是小小一年級
媽媽給我穿包弟(粗麻布袋)
癢癢、癢癢
咕是、咕是(緊急抓癢貌)
板啊(小雞雞)
馬利發娃(腫起來了)

閱畢,我停下目光,抬起頭努力的回想,屬於自己兒時的回憶,那應該是與每逢週末假日,聚集在百貨公司的孩子們一樣,用對滿櫥窗買不完的玩具、滿架子看不完的故事書及滿地下街吃不完的點心那些驚奇與興奮之情,填滿於日記之中。例如:"今天我很高興,因為媽媽帶我去101逛街,我們還有吃好吃的牛排,不過因為這次姊姊的成績比我好,所以他買的東西比我多,下一次我一定要贏過姊姊..。"慘一點的,是必須以杜撰或媽媽口述來彌補又一個以電視相伴的無聊週末。然而也有偶而出現,在大安森林公園、士林官邸等都市桃花源,對人工草皮、人造水塘的小感動。

然而當我長大成人後,卻對於百貨公司裡的童年覺得不予置評,更對從人工草皮獲得的感動不可置信,摒除這些,在我童年記憶的最深處,只剩下曾拜訪自然後那份心靈的悸動。

二十三歲這一年,感謝一群朋友帶領我見識真正的大自然魅力,在這裡,我見到了人與自然和諧的共存,我學會如何去尊重它,而非掠奪,我看見它如何包容,如何安排,讓一切井然有序,生生不息,體驗人的渺小。而我的朋友們,不知是否經年接受大自然的洗禮與浸淫,寬厚、善良、慷慨、正氣凜然。這一切的一切,都是我心生嚮往的原因,我相信所有的父母都希望給孩子最好的一切,但是當孩子們長大之後,是否能從記憶中喚起那份依然存在的純真與感動,抑或是影響他們一輩子,那份從自然之中學習到的謙卑與寬容。

馬斯洛曾說,每個時代都有自己的典範和理想,唯有我們這個時代例外,我們的文化已經丟棄了英雄、君子、騎士和神秘術士。只有一種東西留了下來:適應良好、沒有問題的人--一種蒼白的、可疑的替代品。不過,或許我們很快就會有新的指引和新的典範,那就是充分發展的自我實現者。他代表具有洞察力、創造力、自主性,更能接納自己、他人與自然,更不怕未知事物與權威,不自我中心,更具有民主性格結構的人,且無一例外的,他們都是專心致志地獻身於一項身外的事業的人,他們做這件事,也喜愛這件事,因此,工作與歡喜的分歧在他們身上已消失不見...。

雖然滿屋子價值不斐的東西,
但我相信,光合作用的價值因你們而存在,
獻給我親愛的朋友們。
By  思樺
Read More

LNT / 不留痕跡

人們以各種方式享受戶外生活和探索自然,像是徒步、獨木舟、騎馬、登山車、滑雪、雪靴,還有釘鞋,這只是一些而已。越來越多人熱愛極限運動,而且每天都有人將運動擴展到更偏遠的自然界。雖然個人經驗讓我們感到滿足,但是對於我們所參訪的地方和觀察的動物而言,可說是付出了很高的代價。
荒野自然繽紛美麗,同時也是易被損壞的,污水、侵佔的外來物種、腐蝕的土壤和被踐踏的植被,這些只是其中的一些衝擊而已,它們都和休閒活動有直接的關係。如果遊客懂得並能實踐LNT技巧,很多傷害是可以避免的。
「不留痕跡」(Leave No Trace)
  • 1、事先計劃和準備 / Plan Ahead and Prepare
  • 2、在耐用的地面上旅行和露營 / Travel and Camp on Durable Surfaces
  • 3、妥善處理廢棄物 / Dispose of Waste Properly
  • 4、讓您發現的東西留在原地 / Leave What You Find
  • 5、將營火的影響減至最低 / Minimize Campfire Impacts
  • 6、尊重野生動物 / Respect Wildlife
  • 7、考量到其他遊客 / Be Considerate of Other Visitors
這些原則的設計是為了減少休閒活動所造成的傷害,將平常我們應遵守的禮節和對別人的體貼,推廣到其他荒野使用者和屬於自然界一部分的我們。這些原則是基於對大自然的尊重,這個尊重結合了良好的判斷和意識,無論您是在偏遠的野外或是市內公園,都能應用這些原則在您所屬的特殊環境。第一步就是教育你自己,並學習一些技能和倫理,讓你可以做到「不留痕跡」。
不同的環境,有不同的做法,取決於您將進行的活動型態與即將前往的活動地點,例如高山環境、海洋環境、無論是林道還是岩壁上,也許下次您將在激流裡飆高自我的腎上腺素,但是只要遵循著以上七大原則,思考如何可以將環境的衝擊降到最低,就能為我們熱愛的荒野大地盡一份心力。
台灣登山者為數眾多,有關高山環境的建議做法,已有很多的討論與介紹,我們將在往後陸續介紹海洋環境的不同與岩壁上的另類思考。
Read More

光合作用戶外探索學校減碳活動計畫 / Reduce Carbon


人們常說要拯救『環境』,但環境怎麼會需要拯救呢?環境一直都會存在, 
會面臨滅亡絕種的其實是人類,該要拯救的是『人類』才是

環境與社會正義論壇Bioneer創辦人  Kenny Ausubel


地球在暖化,人人皆有責任;除了我們已實行的LNT原則,我們希望能將自己生活中更多的習慣與行為作改善,更全面地對地球盡一份心力。
透過循序漸進階段性的方式,並全面考量實施之可行性,最後提出減碳的行動與想法。先從軟體(觀念與想法)的改善與變革,再到硬體設施的投資與建設;由光合作用自身開始做起,再推廣出去,真正減低對地球環境的負荷。
期待透過減碳的實踐與歷程,讓光合作用成為綠色企業,透過綠色行銷的方式,達到永續經營的目標,使光合作用成為一更具競爭力的團隊。
一、目的:
二、執行方法:初步分為三階段




三、獎勵機制:
  1. 使用環保餐具……
  2. 單車通勤……
  3. 其他……
四、光合作用已實行:
  1. 營區內無噴灑農藥,植物自然生長
  2. 營區內之行政大樓自然採光為主,減少開燈時數,辦公室均無裝設空調設施
  3. 員工均自備環保筷、杯
  4. 鼓勵員工單車通勤(營區、公司均方便停車、備有淋裕間)
  5. 要求員工及遊客確實做好垃圾減量及分類
  6. 營隊活動所有參與人員均自備餐具
  7. 所舉辦的活動或課程,皆為「無動力」裝備與設施,對環境污染降至最低
附註:
一、計算「碳足跡」 :

單位:公斤   資料來源:天下雜誌225期
二、綠色消費(消費=投票):

◎ 初級綠色消費:
  1. 物品可修不買
  2. 吃多少買多少
  3. 不買過度包裝產品(ex:鋁箔包、袋中袋食品)
  4. 自備購物袋
  5. 其他
◎ 中級綠色消費:
  1. 使用充電電池(目前最新為USB Cell)
  2. 深層思考欲買物之原物料來源、製作過程是否符合環保(ex:是否當季、產地哪裡、有無替代品可選)
  3. 其他
三、討論:

  1. 如何評估執行計畫之成效?以利下一階段執行之修正與考量
  2. 排出執行時程
四、資料來源(期待大家一起找出更多利於減碳的方法和資訊)
Read More

兒童戶外探索-為什麼要帶孩子到戶外?

小時候,後山和村裡的小溪,一直是我們課後撒野的天堂。夏日的蟬鳴與沁涼的溪水,錯綜複雜的森林小徑和夜晚不時傳來的神秘低迴,總有無比的魔力吸引著我們前往探險,大部分都是成群結隊一起闖蕩,但是當其他人遠行或被禁足的時候,偶爾,也會鼓起勇氣獨自前往… 

打著赤腳,踩在鋪滿樹葉的泥土小路上,風輕拂著樹梢搖曳,陽光穿透其間,光影幻變萬千,蟲鳴鳥叫流水潺潺,成熟的番石榴的香氣竄進我的鼻息之間,就如同一張色彩豐富而盈滿的畫布,我所有的感官都同時警覺也完全沈醉,在一路的漫步之中。
捕捉樹上的蟬,手抓躲在石頭下的溪蝦,挖田裡的泥鰍和沙地裡蔓延躲藏的地瓜,是我們大部分的玩樂,偶爾和路過或是在石頭上曬太陽的蛇周旋,摘野生的木瓜和芭樂,大家都認識褐色的、綠色的、黑色的不同顏色的蟬,知道抓蝦的潛行規則與出手的速度,知道什麼季節有什麼水果,遇到哪種蛇要趕快跑,怎麼控土窯,生火、爬樹、游泳、潛水更是必備的技能。大自然,是我們除了學校之外,另一間大教室。

這些玩耍的歲月裡,我們除了對生活的環境有深刻的認識之外,我們和同伴之間也培養起堅實的情感和密切的互動關係。雖然我們總是比較今天誰的收獲多,誰做的彈弓比較漂亮,總是想盡辦法要成為跳水姿勢最帥氣的那個人,但是也會七嘴八舌一起蓋樹屋,然後有人撿樹枝有人築土窯,一起烤番薯,把肩膀借同伴踩上去採龍眼,回家時也從不會忘記相互掩護;因為這些共同的經歷,讓我們自然而然地學習到與夥伴合作的方式,學習到克服困難與解決問題的方法。童年這些快樂美好的回憶,一直深深影響著我們,長大之後樂觀面對人生的各種挑戰。

而今天,我們的各種生活條件比過去都要來得更好,但是,我們的孩子不快樂!
多年來,新聞報導不時傳出學生因為各種因素,可能是課業的壓力,可能是管教的問題,可能是人際關係的受挫,也或許是情感的波折,選擇自我傷害,或是傷害他人,更有人選擇結束自己的生命!孩子的情緒沒有出口。為什麼任何一件在大人眼中微不足道的小事,我們的孩子卻無法去面對解決?而有一些孩子以為只是尋常的事件,在父母老師的眼裡,卻變成萬惡不赦的罪行?

當前我們的社會價值迷亂,孩子缺少學習的典範!
在台灣升學教育為主的大環境裡,孩子從學齡前、國小、國中、高中到大學與研究所,這段將近20年的時間,是人生中最美好最燦爛充滿無限可能的青春歲月,遺憾的是大部份的孩子幾乎全都花在讀書與考試中度過,競爭成為孩子生活中的主軸,有時候我們會發現,孩子即使在玩耍的過程當中,也抱持著和別人競爭比較的心態;而補習佔據了孩子大部分的課後時間,不僅親子的互動時間不足,我們的孩子經常連喘息的機會都沒有。而對那些家庭功能不全或是學習低成就的孩子來說,更是面臨著殘酷的現實,他們也許曾經對生命的意義感到迷惘,也許曾經懷抱著不同的夢想,但是在現有的教育體制下,這些孩子成長的空間被壓縮地更為狹小。

一顆種子的發芽,得仰賴水、陽光與養分的浸潤,才得以成長茁壯!

每個人的成長經驗,都是一連串的探索過程,在許多的錯誤中我們不斷地嘗試,我們學會了如何走路、我們學會怎麼開口叫爸爸、我們學會如何表達喜怒哀樂,孩子們願意嘗試而不怕犯錯,孩子願意將全身弄的髒兮兮的,只為了追逐草地上的蝴蝶,在孩子眼中,蝴蝶、小花與草地上的奔跑也許就代表了全世界;但是在我們大人的眼裡,可能只有衣服和褲子上的泥巴,卻看不見孩子臉上那滿足的笑容。

我們經常不允許孩子犯錯,也往往無心地限制了我們的孩子,剝奪了孩子對世界的好奇心與探索未知的渴望,慢慢地,孩子在面對事情的時候,會習慣或依賴有人能給他一個「標準」答案。孩子變得盲從電視上的明星藝人來建立自己穿著打扮的標準,跟隨旅行社安排好的標準行程才有辦法出國旅行,一定要老師給予標準答案才知道怎麼應付讀書考試,孩子們不斷地被複製成一個又一個相似的個體,一旦失去了獨立思考能力與面對問題的企圖心,我們又要如何期待孩子有一天能用自己的翅膀在天空遨翔?
Read More
技術提供:Blogger.

© Copyright 光合作用